“525”谐音“我爱我”,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旨在提醒大家接纳自我,了解自我和关爱自我,倡导大学生关注心理健康和心灵成长。每年5月,也是我校“阳光护航”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月,心理中心面向全校师生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心理活动,以传播科学的心理健康理念,强化师生自助和求助的意识,营造积极向上、轻松温暖的心理文化氛围。同时,随着“疫情后效应”的不断显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严峻性更加凸显,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校党委高度重视,安排部署党委学工部、研工部组织全体学工干部、专兼职心理教师及相关领导集中学习会议精神并切实推动落实专项行动计划的各项要求,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在不断探索实践中完成工作的时代转型。
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逐步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性难题,并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全社会的共识。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重任在肩,惟行惟勤,必须主动作为,勇担心理育人新使命,回答好新时代赋予的新命题,在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迎接新挑战,抓住新机遇。
一是要坚持系统思维与问题导向,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态势
大学生心理问题并非由单一因素导致,背后有着极为复杂的多因素交互影响。00后大学生所处的时代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同,这是一个全新又快速变革的时代;加之三年新冠疫情的影响,社会公众精神疾病高发,焦虑症、抑郁症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激增,对青少年的冲击尤其显著。我们要敏锐地意识到,0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正变得更为复杂,高校心理育人的形势将更加严峻。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态势,以系统性的全局思维,坚持问题导向,统筹各项工作和影响要素综合考量。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存在许多误区,患者及家属“病耻感”严重,对治疗普遍存在抵触情绪,许多学生患病后刻意隐瞒自己的真实情况,极大增加了心理危机发现和识别的难度,甚至导致危机事件发生。基于此,心理中心高度重视文化育人的功能,通过一系列培训、讲座和校园宣传活动,面向师生传播科学的心理学理念和精神疾病意识,强化“精神疾病不可耻更不可怕”“求助是强者的行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等求助、互助的观念,以营造轻松、安全和温暖友爱的校园心理文化环境。
二是坚定与新时代同向同行,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任务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国家高潜人才最核心的战略储备,他们直接决定了一个民族和社会的未来。而实现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教育者奋斗的目标。显然,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标准绝非“少痛苦”或“没痛苦”就能满足,更重要的是“幸福力的提升”。因此,我们要坚定与新时代同向同行,树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坐标,实现新作为。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停留在传统以被动式“问题干预”为重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更要从顶层进行前瞻性设计,大力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发展更具“人性”和“韧性”的能力,如自我管理、情绪管理、人际智力以及心理韧性等能力。
“扶正方能固本,正复可使邪退”,积极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养才能帮助学生抵御心理问题侵扰,才能支持学生在实现美好生活的道路上渐行渐稳。在守护学生生命安全的基础上,心理中心积极探索实践以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核心目标的工作转型。近年来,完成了一系列心理课题和课程教学研究,并开发设计了一系列积极心理学专题教育方案,借助读书会、讲座、沙龙和团体心理辅导等形式灵活开展。2021年,我校“心晴小筑积极心理学工作室”通过陕西省高教工委验收,被授予“示范工作室”并挂牌运行,这是陕西省高校成立的第一个“积极心理学工作室”,也是我们主动作为,不断创新的成果体现。既助人也育人,既重视心理问题干预也注重积极品质培育,这是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要求,也是素质学院未来不断努力的方向。
三是要深耕内涵式发展,做更开放、更具生命力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是最需要情怀的事业。心理健康教育本质上是一项教人如何“成为人”的工程,是人才培养链最基础的一个环节,但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环节。因此,我们要以家国情怀审视心理育人工作,要以人文情怀滋养学生心理成长,要立足于更广阔的视野和格局中来思考如何培育学生健全人格,引导学生发展丰富的精神和心理世界,将自我价值实现与国家需要、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实现蓬勃而丰盈的人生,这意味着,在工作实践中,心理育人绝不能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相剥离。因此,综合素质教育学院成立后,我们不断探索实践“五育并举”的育人模式,重视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统筹各教研室资源力量,在课程建设、队伍发展和软硬件建设等方面联动实施,建设大学生素质发展共同体,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五育并举”全面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不仅是国家心理专项行动的主要任务,还是“以人为本”教育真谛的有力回归,是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创新的必然。
四是保持终身学习,不断提升服务师生心理健康的专业水平
当今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背后,折射了一个时代社会发展的文化印记,反映了一代年轻人心理成长的历程。随着公众对心理学的需求日益旺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迫在眉睫。如何为全校师生提供有思想、有灵魂、有温度的心理支持与服务,不仅事关个人健康与幸福,也是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支撑。而作为一项“人影响人”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养是影响心理育人成效的“控制阀”。我们要以更高的能力标准不断审视自我,保持终身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持续提升心理育人的胜任力。唯有学习和行动,能在这个不确定性的时代为我们谋得一份掌控感。
近年来,在全力服务大学生心理发展基础上,心理中心还面向全校教职工提供心理服务和支持。除了一对一的心理咨询,还开展了教职工“心理关爱行动”“心理读书会”“家庭教育专题”等系列活动,旨在提升教职工幸福感,倡导教职工良好的自我关照,以饱满的生活、工作状态投入教育事业。“用更好的我们成就更好的学生”,这是每一位教师的心声,也是对教育最基本的责任和尊重。
心理育人担使命,砥砺前行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面对新时代带来的新挑战、新愿景、新使命和新征程,我们将立足时代发展,将数字技术作为引领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工具;将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结的理念作为引导大学生关注自身积极品质与健康人格、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工作思路;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宗旨作为构建基于学生发展需求学校、家庭、社会和相关部门心理健康服务协同体系的育人模式。全面推进新时代我校心理健康服务的跨越式发展,激励广大师生以积极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为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砥砺奋进。
(作者简介:李国龙,学工部部长,学生处处长,人民武装部部长,综合素质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