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构建全员参与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更好地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发展,经管学院形成以奖学金为依托开展励志教育,以助学金为依托开展感恩教育,以助学贷款为依托开展诚信教育,以勤工助学为依托开展实践教育,以心理援助为依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五渠道”资助育人模式。
发挥奖励渠道激励作用,深挖励志教育。学院建立资助工作宣传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国家及社会类奖助学金的激励导向作用。遴选25名“共产党员+励志成才之星”和“共产党员+模范资助宣传大使”,通过媒体宣传、事迹报告、励志讲坛、交流座谈等多种形式展示个人风采。举**生国家奖学金评选会,对27名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优秀事迹进行展示。专访国家励志奖学金、社会类奖助学金等受助学生,开展向典型学习活动,树立榜样力量,营造励志自强氛围。
利用助学渠道帮扶机制,广拓感恩教育。学院将感恩教育融入国家助学金的宣传、评定与发放各环节,培养学生感恩意识。通过开展“追溯红色记忆、传承初心使命”感恩主题教育、“感恩资助,伴我成长”征文活动、“一封感恩信”活动、“学生资助政策家乡行”活动、国家助学贷款还款知识讲座等,教育引领学生感恩资助,强化诚信意识和责任担当。学院近600名受助学生定期参与支教活动、义工服务等感恩回馈劳动教育,用积极行动践行感恩。
用好助贷渠道信用机制,外延诚信教育。学院充分利用国家助学贷款信用体系,邀请银行从业校友开展云端金融知识微课堂活动,将金融业务的开展与政策宣传同部署,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履行相关贷款协议与合同约定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开展“学党史 讲诚信 感党恩”主题演讲比赛、“树诚信学风,创诚信校园”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将诚信观念付诸实践。
搭建勤工助学渠道实践平台,高筑自强精神。学院设立助教、助研、助管、“学习管家”等高附加值岗位,推动勤工助学由劳务型到服务型,再到智力开发型的转化升级,也能使学生广泛参与学校教学、科研和事务管理,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举办勤工助学的学生素质能力培训,包括办公室礼仪、办公自动化操作、公文写作等各种能力。积极对接中国银行杨凌支行、桂林银行、证券公司等企业,提供实践实习机会,提高贫困生自身解困能力,逐步实现贫困生由外部输血到自身造血的转变。受助学生在2021年百名校园之星评选活动获得“自强之星”荣誉称号。
发挥心理援助渠道作用,强化身心共育。学院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理论与实践“双线育心”行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普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调试方法和技巧。组织开展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增强学生团队的内部向心力与凝聚力。辅导员每学期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重点关注对象谈心谈话全覆盖,连续开展寒冬送温暖资助工作,为50多名少数民族困难学生发放临时困难补助3万余元,特殊关怀促新疆西藏籍毕业生就业,积极解决后顾之忧,提供暖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