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通道
首页» 工作动态» 星火相传 美育同行——“到延安去”思政美育实践列车课堂启新篇
 

星火相传 美育同行——“到延安去”思政美育实践列车课堂启新篇

来源:   作者:谢懿真   发布日期:2025-11-17     浏览次数:

     

       11月8日至9日,我院美育教研室李小兵、谢懿真、曹瑞迪、孟立东四位教师,作为“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暨延续星火思政实践学生骨干培训活动美育教学团队,踏上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列车,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融情于景的思政美育实践之旅。此次活动不仅将美育课堂生动地搬进了行进的车厢,更通过深入的实地探访与沉浸式体验,让延安精神在美育与思政的深度融合中焕发新的时代光芒。

图片1_副本.png

列车课堂:移动的思政美育浸润空间

在奔赴延安的列车上,美育教研室的教师们充分利用旅途时间,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场以“从《黄河大合唱》到延安红歌”为主题的移动思政美育课。课程从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切入,深情讲述了这部伟大作品诞生的时代背景、蕴含的民族精神及其与延安这片热土的深厚渊源。教师们巧妙融入延安的历史文化元素,引导学生感受艺术创作在民族存亡关头所迸发的磅礴力量。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热烈,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投入地学习了多首经典红歌,并进行了现场演唱。《延安颂》、《南泥湾》等熟悉的旋律在车厢内回荡,激昂的歌声与车轮的节奏交织,仿佛将大家带回了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这种情景式、体验式的教学,使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深化了对延安精神的理解,感受到了艺术之美与信仰之力的交融,实现了思政教育与美育熏陶的“润物细无”。

图片2_副本.png

实地研学:追寻文艺初心 汲取精神滋养

       抵达延安后,美育教研室教师团队旋即投入到紧张的实地研学中。他们先后前往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延安文艺纪念馆、枣园革命旧址和《为人民服务》讲话台等红色地标进行深入学习。在鲁艺旧址和延安文艺纪念馆,教师们重温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革命文艺工作者如何扎根生活、服务人民,创作出大量激励斗志、凝聚人心的经典作品,深刻感悟“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与方向。在枣园革命旧址和“为人民服务”讲话台,大家驻足凝望,追忆先辈们的奋斗足迹与崇高品格,进一步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根本宗旨。此外,教师们还观看了感人至深的《延安保育院》舞台剧,剧中展现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超越血缘的深情大爱,令每一位老师为之动容,获得了深刻的情感洗礼与精神升华。

图片3_副本.png

教师感言:在圣地淬炼中升华育人使命

       此次延安之行,给四位美育教师带来了深刻的思想触动和丰富的教学启迪。李小兵老师表示:“列车上的歌声与延安旧址的静默形成强大张力,让我们深切体会到,美育不仅是技巧传授,更是情感的共鸣与精神的引领。要将这份红色基因融入日常教学。”谢懿真老师感慨:“从《黄河大合唱》的激昂到鲁艺精神的传承,艺术始终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这次学习让我们更坚定了以美育为载体,培根铸魂的信念。”曹瑞迪老师谈到:“站在张思德同志的纪念碑前,‘为人民服务’五个字分量千钧。作为美育教师,我们要思考如何让艺术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滋养他们的心灵。”孟立东老师分享:“《延安保育院》的故事让我几度落泪。那种在极端困境下依然坚守的‘大爱’,本身就是最深刻的美育课。我们要善于挖掘和运用这些鲜活素材。”

       此次“到延安去”思政实践美育专题活动,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推动思政教育与美育工作创新融合的一次成功探索。通过“行进中的课堂”与“圣地里的感悟”,不仅提升了学生骨干的综合素养,也为美育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素材与教学灵感,必将进一步推动学校美育工作和思政育人体系迈向新的高度,让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的校园里持续闪耀,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