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进一步挖掘地方特色美育资源,充分发挥美育与思政协同育人功能,由我院教师孟立东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赵星宇联合组织学生暑期实践调研队,深入陕北榆林与延安两地开展社会实践调研。通过走访陕北民歌博物馆、《东方红》作者故居、《黄河船夫曲》作者故里、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纪念馆等,挖掘陕北民歌的文化内涵,探寻其创作背后的动人故事。
首站民歌博物馆:穿越时空的旋律长廊
7月20日,实践团首战抵达位于榆林市榆阳区的陕北民歌博物馆。馆内珍藏丰富的图书、手稿、影音资料,开启了学子们对陕北民歌厚重历史的探寻之旅。他们在高亢激昂的陕北歌声中穿过时代长河,领略陕北百姓的情感生活,了解革命年代中国历史的真实写照。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们首先沉浸在以《千年老根黄土里埋》为代表的传统陕北民歌展区,感受黄土高原独特地理孕育的原始歌谣,体味劳动号子的雄浑与祭祀歌谣的悲壮。随后步入以《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为代表的革命历史民歌展区,“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呦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讲解员声情并茂的现场演绎将大家带回那段烽火岁月,身历其境地体会了土地革命至解放时期的民歌变革,以及陕北民歌从民间小调升华为革命符号的历程。进入以《满天星星一颗颗明》为代表的建国初期民歌展区,队员们看到了新中国时期民歌的全国性传播及其与影视、舞台艺术融合创新的丰硕成果。最后,在以《信天游永世唱不完》为代表的新时期陕北民歌展区,数字媒体时代的陕北民歌革新探索的,为队员们思考陕北民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提供了崭新视角。
陕北民歌博物馆民歌表演(图 / 黄民希)
探访经典作者故居:感悟民歌创作初心
7月21日,实践团怀着憧憬之情,先后探访了两位陕北民歌重要作者的故里。
在榆林佳县城北张家庄村北坡上坐落着一座陕北窑洞建筑,这即是《东方红》作者李有源老先生的故居。李博先生带引调研团参观其曾祖父的住所,同时将《东方红》的创作灵感娓娓道来:李有源老先生看到由东方升起的太阳便联想到了毛主席,他觉得毛主席像太阳一般扫去了人民心中的阴霾,于是便根据民歌《骑白马》的曲调,作出了这一承载中国红色文化符号的红色经典。“《东方红》是我小时候学会的第一首歌,我也会教会我的孩子、孙子,将这种精神一直传唱下去。”李博先生坚定的话语,使队员们深切体会到民歌传承的家族使命。
李有源故居(图 / 黄民希)
同日,孟立东老师与队员们又奔赴《黄河船夫曲》作者李思命的故里——佳县螅镇荷叶坪村。通过采访当地老人张继宁(陕西省劳模),调研团了解到,李思命正是基于亲身行船经历与对黄河沿岸风土人情的深刻理解,才创作出这首磅礴大气的船工号子。亲临黄河岸边的创作源地,队员们对民歌源于生活、映照时代的特质有了更深的体悟,也意识到了新时代青年传承非遗文化的紧迫责任。
调研团指导教师采访张继宁老先生(图 / 艾飞云)
寻根鲁艺:回望民歌书写的起点
7月23日,调研团抵达了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纪念馆。这里,是 “陕北民歌”概念得以系统确立并走向全国的关键跟源地。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以何其芳、张松如为代表的鲁艺师生深入民间,通过大规模的收集、整理和研究,编选出版了《陕北民歌选》,标志其由口耳相传到书面记录的历史跨越。同时,编者对陕北民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编与再创作,为其注入了鲜明的革命精神与时代气息。
鲁艺音乐系遗址内部(图 / 黄民希)
这段尘封的历史让队员们深受触动。 《陕北民歌选》的诞生,不仅是对民间艺术瑰宝的抢救性保护,更是一次赋予其崭新生命力的伟大创举。鲁艺留下的宝贵经验启示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绝非简单的“博物馆式”封存,而在于把握其精神内核,以时代的语言进行创造性转化,从而真正实现其创新性发展并永葆活力。
调研团在鲁艺音乐系旧址前合影(图 / 黄民希)
感悟与使命:让传统旋律与时代同频
历经数日实地探访调研,队员们深刻地认识到,陕北民歌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核心在于其创作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从陕北民歌博物馆展示的历史演变,到李有源、李思命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再到鲁艺结合时代背景的改编创新,无不印证了这一点。
作为身处数字时代、更易把握时代风向的青年一代,队员们深感自身在利用新科技、新媒介传承发扬民歌上具有独特优势,也因此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家表示,要将此次调研的收获转化为行动,积极探索陕北民歌融入当代生活、实现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让这穿越千年的黄土地之歌,在新时代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